基金赚钱的人有多少?
先放图,2015年6月2日~2018年9月29日盈利27.3万 2015年是牛市顶峰,也是我入场的时间(当时还在读书),虽然期间做过几次短线,但是基本上一半以上的仓位都留在了这一只基里。 先来说一下我的基础情况,本人非金融专业,对宏观基本面研究几乎毫无兴趣,对于估值方法也一窍不通。刚开始买基金时连基金的分类都不是很清楚。 不过还好,我接触基金的时间刚好赶上了大牛市的末尾和熊市的开头,错过了最高点,也没有被套牢。在投资过程中,除了学习如何挑选基金外,我也逐渐养成了记录和投资日记的习惯。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操作记录和理解当时的市场状况,我的基金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个人感觉基金赚钱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在正确的时机买入并持有;其次要减少操作次数,减低操作成本。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加大仓位,把握机会让收益成倍增长固然美好,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对我个人而言,通过长期定投的方式,分散风险,积微成著,收获稳定收益才是常态。
在牛市中,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正收益,而在调整市和震荡市就未必如此。从长期来看,获取稳定收益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在波动市和震荡市中管住手,少出手。毕竟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即使采用相同的策略,结果也可能会大相径庭。 就拿今年后半段A股的表现来说,很多投资者应该都有被深套的感受吧。然而我在4月底加仓后并没有再主动减仓的操作,现在看来的确是踏对了节奏。当然这当中也有运气成分,如果我再加仓的日子选择在上午高点或者下午尾盘,那很有可能我的本金还要缩水更多。
因此在我看来,基金赚钱的关键在于“选时”、“择机”,减少非必要交易。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采用“被动”的选股、择时方式未必不能取得理想收益。
基金收益高,似乎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状态。天弘基金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养老基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基金业已经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国内基金投资者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收集了2011-2014年500多万普通投资者在支付宝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盈利者占比为45%,其余55%的投资者或产生亏损或尚未实现盈利;在盈利投资者中,盈利在0-10%以下的投资者比例最高,达到28.48%,累计盈利10%以上的投资者则仅为16.79%。
这份报告披露的投资者整体盈利比例是45%,这和市场传闻“七亏两平一赚”的说法有较大出入。业内人士认为,产生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该报告是基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基金交易平台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整个市场的盈利比例有差距;但报告所展示的投资者盈利程度较低的事实与其他研究结论并无二致。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以“冰火两重天”来点评报告的这一结论。他表示,一边是基金行业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3.52%,而投资人自身盈利只有3%多一点,相差了10%之多。他预计,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回报被“吃掉”比例可能在百分之五六十,“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警惕,因为养老金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管理就是奔着挣钱去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认为,上述差距产生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一是基金产品过于丰富,选择难度增大;二是投资人持有基金的时间较短,难以享受时间复利的回报;三是基金投资具有“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规律,投资者倾向于在高点买入,在低点割肉。
该报告还披露了投资人的其他基金交易习惯,例如80后基金持有数量最多、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定投、南方城市投资人比北方投资人更具耐心等。